《騰訊傳(1998-2016):中國互聯網公司進化論》
最近想了解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商業模式,剛好在網易蝸牛看到《騰訊傳》這本書,這本書是中國著名的財金作家吳曉波寫的,出版日期是2017年1月1號,描述騰訊自1998至2016年的詳細歷程,雖然才看到一半(大概是到2004年騰訊在香港上市的階段),但已經覺得非常精采。
許多產業的演化與生命週期都是遵循著固定的模式,但是在互聯網這個產業上,卻創造了許多顛覆以往觀念的新模式,中國在互聯網的發展上可以說很多方面甚至超越美國,究其主因可能在於互聯網在中國一開始就被看成是財富創造的兌現工具和商業發展的手段,騰訊在發展的過程中,找到了不同於美國的生存和營利模式,有些產品或服務的推出也許不是先行者,但是卻可以以後發者的姿態超越對手,再加上書中提及中國金融行業長期封閉及懶惰,讓互聯網公司輕易的找到了線上支付和重建金融信用關係的突破口。書中提及,若說美國人總在想如何改變世界,那中國人想的更多的是如何適應正在改變中的世界,他們更樂意改變自己的生活,而這就是商業的價值觀。
達到今日的騰訊,並不是一條直線的康莊大道,書的內容提到"在所有的商業故事裡,運氣是最神秘的一部份,幾乎有一半的創業者死在運氣這件事上,而且,你無法解釋"。這也多少可以反映騰訊一路走來的寫照,從開始創業到找到核心產品,市場不停的在變化,但騰訊對資源的投入與策略的選擇,有成功也有失敗,騰訊在2002年收費模式上的試驗非常不順利,但在Q幣虛擬貨幣的誕生及QQ秀的推出上獲得真正商業上的成功。並創造自己的競爭優勢,以塑造虛擬世界內的情感聯繫造成使用者心靈上巨大的轉換成本。而後在企業策略上的演變,也逐漸尋找到互聯網增值業務的營利模式,並創造更多商業價值。
書的內容還有許多騰訊與其他公司競爭的詳細描述,在互聯網競爭的世界,是一連串競爭行動的發起與回應的過程,基本上每個公司都可以非常迅速的因應對手的行動,與其做一個被動的追隨者或回應者,從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走在需求的腳步之前似乎比較可以獲得優勢。
雖然還沒看完,但最近觀察美國股市的發展,美國互聯網時代四巨頭(Google、Apple、Facebook及Amazon)頻創新高,很多分析師都已經計算這幾家公司的估值過高,互聯網產業到底可以再向外擴展到什麼水準?還可以有多少成長的空間?以往產業若要擴展,應是以本業為基礎,進行垂直或水平整合以塑造規模經濟及開拓市場,但在互聯網產業內,個別產業的界限似乎開始變得模糊,Amazon擊潰以往零售業,甚至開始進行實體店計畫、Apple啟動Apple Pay功能,電子支付逐漸取代傳統信用卡功能,當人們的生活漸漸與互聯網密不可分,其投資的價值標準,是否可以從別的角度來思考看看?